2017年12月12日 | 分享到: | 来源: |
产前超声检查,是最常规的产检手段。
孕期的产检无一遗漏,然而初生婴儿却“畸形”,这对于新生儿父母来说是巨大打击。近日,深圳连发两单因产前诊断而产生的纠纷。为何产前超声“未见明显异常”却产下“畸形儿”?
近日,记者采访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主任、卫生部全国产前诊断专家组成员李胜利教授。李胜利教授全面解答了关于产前超声检查的种种疑问,他指出,产前超声检查存在局限性,除了六大类严重畸形,其他胎儿畸形的产前超声检出率约为50%~70%。部分胎儿畸形产前超声检出率极低。
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有害”?专家:尚无这方面证据
父母第一反应是质疑孕期超声检查的安全性。
李胜利说,目前研究表明诊断性产前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安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尚无明确证据证明超声检查可导致胎儿畸形或引起胎儿生长受限。
孕期三个重要的超声检查时间段分别为孕早期(孕11—13+6周)、孕中期(孕18—26周)、孕晚期(孕32—36周)。每次产前超声检查的时间、目的、孕周不同,检查的内容也不同。孕期不同,产前超声检查种类、级别不同,检查的内容也不同。
孕期超声检查能确认筛查出六大类严重疾病
以孕期为轴分为早孕期和中晚孕期超声检查。
早孕期超声检查时间为11—13+6周,可行颈后透明层(NT)检查及某些严重结构畸形的筛查,目前,NT是筛查胎儿唐氏综合症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晚孕期的超声检查则根据级别不同,检查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李胜利说,一般的产前超声检查(I级)是对胎儿进行生物学测量,包括胎儿大小、头围、腹围、产妇羊水和胎盘状况,该检查虽然不筛查胎儿畸形,但随着孕期的推移,通过对胎儿生物学数据测量的监测,对于某些晚发性疾病如小头畸形、脑积水等或被发现。还有重要的“大排畸”的常规产前超声检查(II级),于18周至26周进行,筛查国家卫计委规定的六大类严重胎儿畸形,包括无脑畸形、严重脑膨出、严重开放性脊柱裂、严重胸腹壁缺损内脏外翻、致死性软骨发育不良、单腔心。这也是产前超声检查的主要目的所在。
这六大类严重疾病是难治愈,可被超声检查出的,是超声医生必备的技能,基本能在18周至26周左右被确认,不会随时间而产生变化。还有系统产前超声检查(III级),该检查通常于孕18周至26周进行,会对胎儿进行检查的结构包括颅脑、唇、鼻、眼、心脏、肝、胃、肾、膀胱、肠、腹壁、脊柱和四肢(不包括手指、足趾)。
产前超声检查虽存局限,但不能否定产检重要性
明明产前超声检查一样不落,但胎儿出生后仍然发现有疾病,这可能吗?
李胜利说,除了六大类严重畸形,其他胎儿畸形的产前超声检出率约为50%~70%。部分胎儿畸形产前超声检出率极低。在超声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或“没有发生胎儿异常”并不代表孩子出生后“一切正常”,只代表检查当时胎儿结构形态学上未显现明显异常。本次超声检查内容均反映在检查报告的“超声描述”中,没有描述的胎儿结构不在本次超声检查范围内。
受胎儿体位、目前的技术限制、羊水状况、孕产妇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影响,如胎儿耳、耳道、腕骨、掌骨、指骨、距骨、跗骨、甲状腺、内外生殖器、脊髓、神经、关节等众多的人体结构尚不能作为产前超声检查项目进行常规检查。
李胜利以“多指”、“并指”为例,在产前超声检查中,胎儿大多数情况是握紧拳头,而超声检查时,探头实际上是像小刀一般对胎儿进行“切片式”的建构,医生只能获悉胎儿手的各种“切片”,医生能够确定的是胎儿是否有拳头,无法明确手指的数目、长短、能否分开等状况。胎儿偶然张开手掌时,医生能检出手指情况,但概率小。以“小耳、耳道闭锁”为例,胎儿在母亲腹中最常见的胎位是左枕前位、右枕前位、左枕后位、右枕后位,孩子处于这些胎位时,近探头侧的耳朵正好贴住母亲腹壁后方的子宫前壁而不能显示清楚,对侧的耳朵被宝宝的头骨遮挡不能显示,所以超声检查很难检出“小耳、耳道闭锁”等疾病。
超声不能显示胎儿染色体,亦不能监测胎儿智力、视力、听力、运动功能、代谢性疾病等。已经检查的胎儿结构形态无异常,不能说明这些结构功能无异常。胎儿的生长发育是逐渐成熟的过程,每次的超声检查结果只代表当时的生长发育水平,不能预测胎儿未来。胎儿畸形也是动态发展过程,出生时能见到的畸形,胎儿期超声影像不一定能显示出来,即有些胎儿畸形在没发展到一定阶段或程度时,产前超声检查难以发现。李胜利以先天性巨肠结为例,胎儿在腹中时只喝羊水,羊水在小肠内基本已经被吸收,到大肠内的胎粪很少,不足以对肠道形成压力,也就无法扩张肠道,超声检查就无法获知胎儿是否患有巨肠结,胎儿出生后大肠内粪便明显增加,巨肠结的症状才会真正显现出来,直肠闭锁、肛门闭锁等同理。
产前超声检查存在局限性,那是否就否定产检的作用?李胜利说,产前诊断的意义很大,能筛查出具有消耗型的6大类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小儿生存的严重疾病,产检仍是产妇孕期的重要事项。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