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资讯

固安陶振宇:身虽残疾,却挡不住奉献的脚步

2018年1月12日 分享到:
来源:

固安陶振宇:身虽残疾,却挡不住奉献的脚步

冬日,小村,农家,窗下。一个男人坐在轮椅上,沐浴在暖阳里。他叫陶振宇,固安县前西湖村人,今年47岁。

时至今日, 这场意外之火已经过去19年, 陶振宇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教师变成了一个失去左臂、右腿的残疾人。幸运的是,在他最艰难的时候,家乡领导和亲朋好友送来了帮助,大家积极为他捐款捐物。最后,在各界热心人士的关怀和父母的鼓励下,他终于艰难地挺了过来。 2002年起,陶振宇走出阴霾,将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社会,传递爱心。16年来,他义务辅导中小学生,开办广播站,开设健康讲座……他的身体虽然残疾,却闪烁出最光辉的人生价值。 近日,记者来到前西湖村,倾听了他的励志故事和公益情怀。

噩梦降临:他历经8次手术才保住性命

1971 年,陶振宇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家,他的母亲李月侠是一位乡村教师,父亲务农。陶振宇和妹妹从小对教育事业感兴趣,立志做一名教师。1992年,他毕业于廊坊师专(今廊坊师范学院)中文系,被分配到马庄中学任教。4年后,他调入固安县职教中心。“我要趁着最好的时光,充实自己的知识,成为一个好老师。”这是陶振宇对自己的要求。早在1994年,他就参加了成人高考,考上了河北师范大学。1999年初,陶振宇一边教书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准备考研。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这年冬天,厄运降临了。

1999 年12月31日晚,陶振宇患上了感冒。当时正是元旦假期,他一边在家休息一边给学生出题,准备半个月后的考试。夜深了,北风呼啸,陶振宇的卧室依然冰冷,他勉强进入了梦乡。母亲李月侠担心他受冻,给儿子加了一床棉被,把一个煤炉搬到了他的床前。

第二天早上,李月侠睡醒了,她闻到了一股焦糊味,赶紧奔向儿子的卧室。一推开门,她看到,陶振宇的卧室烟雾弥漫,部分被褥、衣服已经烧成灰了,她一摸床是空的,再低头一看,儿子躺在了地上,陷入了昏迷,呼吸微弱,大半个身子被烧焦了。

当天,陶振宇被送到了北京城建医院,专家确诊他为一氧化碳中毒,肺、肝、肾被焦布浓烟熏炝中毒,吸入性损伤,烧伤面积达75%,双下肢、左上肢、躯干深Ⅲ度烧伤。在住院的156天里,陶振宇历经8次手术,失去了左臂和右腿。左腿虽然保留了,但神经已被烧断。李月侠也经历了最难熬的时光,在她的记忆里,医院的纱布、护理垫、血液似乎永远不够儿子用。

一段时间后,陶振宇彻底清醒了。他渐渐发现,自己竟然被截肢了,举手、抬足、翻身……这些简单的动作一下子变得遥不可及。从一个健全人到重度肢残,他经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几度想到轻生:“活着没意思,自己不仅不能照顾父母,反而还需要父母照顾。”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职业理想的破灭和对未来的绝望。他心如死灰,连续十多天不吃饭。白天,他直勾勾地盯着天花板发呆,夜里,他一个人默默流泪。

八方救助:人间大爱让他涅槃重生

就在陶振宇心如死灰的时候,李月侠含泪劝说他:“医护人员不嫌脏、不嫌累地给你治疗,大伙图什么?不就是能够让你早日康复吗?为了抢救你,有个大夫八天八夜没有回家。医院还破例将一次性交清的住院押金改完分期付款。”这句话点醒了陶振宇。

在母亲接下来的讲述中,陶振宇脸上的表情由吃惊变成了感动。原来,陶振宇被烧伤的消息传出去后,他所在的学校、县教育局、村街等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捐款,就连母亲、妹妹所任职学校的师生们也捐了钱。

“那一天清晨,家里和乡亲们急忙凑了5万元,把我送到了北京。我住院后,为了筹集住院押金,县职教中心师生员工共为我捐款5781.2元。时任教育局局长的李国强立即召集4处国办中小学校长开会,号召大家捐款,并指示县教育工会负责办理捐款事项。过了不久,他们就把14554.6元善款送到了我的家中。我妈妈是固安镇的小学教师,她的学生们也捐出了263.9元。我妹妹陶振华在固安县北马乡中学教英语,乡教办室和学校也组织师生捐款,送来了1031.9元。曾经的师专舍友们连夜赶到北京,送去了食物、补品和3000多元,更送来了胜似手足的同窗情……”爱心不断传递,令陶振宇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在他日后写下的《永恒的真情》的文章中,他把这些名字和善举一笔一划地记录了下来。

面对这些鼓励,陶振宇爆发出强烈的求生欲望,他认真配合治疗,顽强与伤残抗争,反复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活着不是为了痛苦》《自强之歌》等书籍,激励自己自强奋进。

陶振宇出院回家后,爱心仍没有停止。2001年6月21日,固安县残联请来北京的中医专家为其治疗,捐助治疗烧伤的珍贵中药50多副,捐赠了轮椅。2002年4月28日,美国“琼尼”慈善机构的中方代表鲍勃先生等人,在中国残联部门的陪同下,为陶振宇送来了轮椅和来自大洋彼岸的问候。时任固安县城关派出所副所长的刘承兴不仅送来了慰问品和慰问金,他还经常用轮椅推着陶振宇去外面散心……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怀令陶振宇一家渡过了难关。

回报乡里:他用单翼抒展公益情怀

适应了身体的状况后,陶振宇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还能做点什么呢?虽然他已不能再站上讲台,但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令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知识无偿奉献给社会。

2002年6月,陶振宇开始义务为本村及邻村的中小学生补课。至今,经他辅导的学生已经超过100人。这些孩子大多考取了心仪的学校,人生也被知识改变了。为减轻生活负担,更好地照顾儿子,2004年,李月侠把在祖家场村开办的幼儿园搬到了前西湖村,更名为童乐幼儿园。陶振宇本着服务乡邻的宗旨,将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定的非常低,对困难家庭的孩子还减免费用。他发挥专长,为孩子们创作了大量的儿歌、童谣和童话故事,传递爱党爱国、孝敬父母等内容。他还利用节假日和重要纪念日,组织孩子们开展各项活动。

然而,陶振宇并不满足眼前的事。他发现,科学知识在农业生产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于是决定开办一个广播站,传递农业科技知识。他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县委宣传部门的肯定与支持。有关单位和部门了解到他缺少设备、资金、广播资料和技术时,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很快,陶振宇自学了广播技术,制定了广播计划,2005年4月18日,前西湖乐农广播站正式成立。他不断调整播出内容,播送文艺节目、三农政策、市场行情、法律案例等。截至2017年4月21日,他写下了两本厚厚的广播日志,播出了168期内容。12年里,听陶振宇的广播成了村民们的生活习惯,人们学到了不少农业知识,有人听到广播的市场信息后,把自家滞销的西红柿成功销售到了北京。

2007 年12月份,看到有村民急需农业科技资料,陶振宇还在家中开设了乐农科技阅览室,把别人捐赠的还有自己珍藏的近千本报刊书籍免费供村民们借阅。2015年4月份,考虑到村里的留守老人越来越多,他开设了健康讲座,每两周讲一次,吸引了不少村民参加。2017年12月29日,他还开设了“健美夕阳”微信公众号,义务传播健康养生知识。此外,他还把爱心奉献给了更多人,只要残疾人朋友有难,或社会组织捐款活动,他都慷慨解囊。

多年来,这些工作都靠陶振宇的一只手完成,他的左腿一直没恢复好,坐时间久了,腿就肿了,伤口就会崩开。由于移植的皮肤没毛孔,不会排汗,到了夏天,他身上一半是热的,一半是冷的。即使这样,他依然乐此不疲。在政府、媒体的宣传下,他的故事被更多人熟知,他陆续获得感动廊坊十大人物、固安县残疾人自强模范、固安青年榜样等荣誉称号。

畅谈未来:生命不息公益不止

采访中,隔壁的屋里传来几声婴儿的咿呀声,随后,一个笑容满面的女人抱着一个男婴缓缓走进客厅。陶振宇看到后,眼神里充满无限的温柔。如今,他不再只身一人,而是有了家庭,有了生命的延续。

其实,自从残疾后,陶振宇早已对婚姻不再奢望:“如果找残疾人,我们两个都需要他人照顾,如果找健全人,谁看得上我呢?”当地残联部门给他介绍了很多姑娘,但都没有结果。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网络上认识到了现在的妻子、贵州人谢金妹。谢金妹的婚姻很不幸,育有一个女儿。在闲谈中,两个人敞开心扉,像朋友一样鼓励对方。2014年,在陶振宇的介绍下,她来到李月侠的幼儿园打工。2015年,幼儿园停办,陶振宇就把她介绍到了一家超市工作。2016年,谢金妹与前夫离婚。在之后的相处中,令陶振宇意外的是,身体健全的谢金妹表示想嫁给他。

2016年10月,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中,陶振宇与谢金妹结婚了。2017年10月15日,陶振宇的儿子出生。看到活泼可爱的宝宝,陶振宇感慨万分,他给儿子取了一个小名叫“天赐”。“没有社会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二次生命,也就没有这个孩子。我早已把这么多年来感受到的爱认真记录了下来,等他懂事了,就讲给他听。我希望儿子明白,他是在一个多么温暖的环境下长大的。”陶振宇说。 谈到儿子的未来,他希望把儿子培养成材,让他做一个正直、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天赐有一个完美、光明的人生,是全家的希望!”

转眼间,19年过去了,在此期间,陶振宇痛苦过、哭泣过、失落过,但他还是战胜了人生的不完美,向命运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直到今天,他的公益事业仍然不停歇。新年伊始,他定下了新的要求。“生命不息,公益不止,未来的路更长,要做的事情也更多,我会继续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回报社会,感恩社会,奉献社会。”陶振宇坚定的对记者说。


文章来源于廊坊传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