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2日 | 分享到: | 来源: |
图为马军与儿子马晨轩交流。
在青海西宁,同时患有脑瘫和听力残疾的男童马晨轩,通过艰难寻医路,重获新生,4岁的他开始牙牙学语,问好世界。
马军说,2013年9月,儿子马晨轩的出生,乐坏了整个家庭,但5个月后,家人就发现孩子“太安静,有点不对”。
自那时起,马军一家抱着孩子,踏上了漫漫求医路,“我们去青海本地的医院,甚至跑到北京,医生们都说是脑性瘫痪。”但噩耗还不止于此,之后的复查中,发现马晨轩的听力也有残疾。
“当时医生建议,脑瘫和听力残疾一起治疗。”马军说,自己之前跑运输,光景还算凑合,但难以同时支付两项巨大的医疗开支,“我们向红十字会写申请,想植入人工耳蜗,另一边,着手治疗脑瘫。”
“医生说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也有人说可以再生一个孩子,放弃脑瘫儿算了,”马军说,“这让我咋放弃,这又不是东西,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他的病看好。”
在之后两年的治疗中,好在马晨轩药物吸收快,脑瘫治疗效果好,2016年上半年,就能扶着桌子走路,现在尽管有时也会摔倒,但基本能像正常儿童一样行走自如。
2015年,马晨轩还在青海省一家医院获得“康复小明星”称号。医生建议马晨轩,要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营养,不能磕碰。
“这几年,我快奔溃了,一次在医院治疗,好长的针扎得他满头都是,以前没见过这样扎针,看都不敢看。”说起这些年的求医路,马晨轩的妈妈马梅英忍不住掉下眼泪。
2015年5月,马晨轩在红十字会的支持下,成功植入了人工耳蜗。之后,一家三口租住到青海省残联附近,并在此接受免费的语言康复训练。
“刚开始,效果不太好,有人建议我们,如果不早点训练,以后就有可能会变成哑巴。”马军说,2017年7月,一家三口又租住到西宁市城南地区,在一家名为小太阳聋儿语训服务中心接受语言康复训练。
就在一个多月前,让马军喜出望外的是,自己竟然清晰的听到儿子叫了声他“爸爸”。“我当时眼泪就掉下来了,说不出啥滋味,”马军说,“又激动,又心疼。”
马军说,这些年给儿子看病,虽然得到不少的医疗报销和慈善捐助,还纳入了低保,“但已经掏空了家底,借钱借遍了人,有些亲朋好友,根本不接我电话。我最感激的还是我的母亲和岳母,还有弟弟妹妹们,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嫌弃我。”
而让马军欣慰的是,来自素不相识好心人们的温暖。就在昨日,一位乘车的女性,得知马军家的遭遇后,把50元钱塞到了他的手里。
每周一至周五,马晨轩会在语训服务中心接受训练,记者见到他时,他正跟着老师看图说话。
该中心负责人李文菊介绍,马晨轩现在接受有关衣、食、住、行方面的用语训练,还包括其他一些健康、艺术、科学、认知方面的训练。
“爸爸”“妈妈”“我要喝水……”马军对儿子取得的进步看在眼里,“现在外人可能听不清他在说什么,可是我们就能听清。”
“短短几个月,进步挺大,现在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李文菊评价说,未来,继续加强训练,跟正常人交流的把握很大。
如今,北京的一家语言康复机构找到马军,表示能够提供更专业的语言康复训练,但每个月得有6000多元的花费。无奈,马军在“水滴筹”发起一项目标金额为10万元的爱心筹款,但半个月仅仅筹得2300余元。
“我不希望他在康复的节骨眼上,因为费用,断掉训练。”马军对中新网记者说,“因为儿子有希望,能跟正常人一样。”
马梅英像记者展示儿子最近的画作,说希望他未来能有一技之长。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