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资讯

轮椅上的“爱心使者”

2017年11月3日 分享到:
来源:

轮椅上的“爱心使者”

轮椅上的“爱心使者”

作为弱者,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知难而进;作为医生,他敬业爱岗,心系患者,医德高尚;作为企业家,他乐于尽责,不忘社会,甘于奉献。

他,就是沭阳县高墟镇医院董事长、坐着轮椅的重度残疾人医生周昌富。

厄运中萌生希望

1960年1月,周昌富出生在沭阳县高墟镇一个普通的农家。就在他刚刚3岁的时候,突然生病,高烧连续不退,父母就抱着他到镇上的卫生院就诊,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所限,再加上医生的医术不高,虽经一番治疗,但是却落下右手和双下肢瘫痪的重度残疾。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父母七拼八凑弄来一点钱,辗转多家大医院,还是没有医好他的双腿。

自从周昌富记事那天,他看到很多和自己一般大的孩子整天蹦蹦跳跳的玩耍,而自己却无法行走,只能双手按着小板凳艰难地一点一定的挪动,心理真是难受到了极点……

也就在那个时候,幼小的周昌富的内心就萌生将来要当一名医生的念想,那样不仅能医好自己的腿病,还能为他人服务。

求学时练就自强

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周昌富看到本庄的小伙伴们都高高兴兴的背着书包去学校,心里十分羡慕。于是,他边哭着求父母也能让他去学校读书,可是家里却不答应,就是因为他不能走路。因为这个,性格倔强的他,一连两天都没有吃一口东西,父母吓坏了,赶紧把他驮到学校,还向校长说了许多好话,他才得以留在学校。

在父母往返接送的情况下,周昌富进入了小学读书。他知道自己进学堂不容易,于是便拼命的学习,决心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右手不能写字,便用左手写。为了不给他人增添麻烦,每天尽量少喝水,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别的同学课间都去活动,他就把这段时间全部用来读书。同学们中午回家吃饭,而他由于行动不便,靠父母送来吃,他就利用这个时间,一个人留在教室里学习……

读书的日子是他最快乐的时光,因为每学期都能被评上“三好学生”,领到一张鲜艳的奖状,每次考试都会受到老师的表扬。

勤奋的努力让周昌富尝到成功的喜悦,也不断激发了他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斗志。他决心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之人。

受关爱立志成才

1977年,周昌富参加了中考,成绩超过了录取分数线几十分,但是因为身体残疾校方将他拒之门外。

面对如此不公平的命运,周昌富曾经想到了死,多少次一个人拄着双拐来到离家300米的一条大河边,望着缓缓东流的河水,真的想投进去以求解脱。

有一天,周昌富几乎就要跳下河去了,突然间他的心中突然想起了父母,想起了老师,想起了同学,是他们背着我念完了初中,他们的恩情我还没有报答呢,我怎么能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呢?绝望中的他又开始寻找希望,于是我便给上级有关部门领导写出一封封言辞恳切地求助信件。

后来,终于沭阳县政府一个部门的领导被周昌富执著的精神所感动,在镇、村干部的陪同下,来到了周昌富的家里家,他们看到简陋的房子里都是周昌富受到表彰的奖状,这位领导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鼓励他要坚强,要有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后来,党和政府的关怀之下,周昌富被安排在村部队卫生室学医。他用了三年时间,攻读了《黄帝内经》、《医学金鉴》、《本草纲目》等数十本医学名著。期间,他还多次拜访县内外很多名医,请教疑难问题,整理记录30余万字的读书笔记。

周昌富深知这个“饭碗”来之不易。他想:要想站得住脚,必须要有真本领,我不能上学,却可以自学。

从此,周昌富踏上了艰难的求医、行医之路。

夏天,每当人们都在外纳凉时,周昌富却在煤油灯下啃着一本厚厚的医书,乡间的蚊子特别多,叮得身上红疙瘩一个接一个。冬天,当人们都早早躲进被窝里时,而他仍然还在苦读,残疾的双腿,血液循环很慢,凉的就像冰棍儿,他就使劲地搓揉着已经麻木了的双腿。

为了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周昌富经常抱着拐杖一个村一个村的跑,求亲拜友,四处收集有名望医生所开的处方单,一张张的研究。研究时经常在心里添几个问号,为什么他要这样开处方呢?几年来仅处方单他就收集了4000多张,每一张他都要把它一一仔细地装订好。

多年来,周昌富没有看过一场电影,从没有在12点以前休息过。随着医学知识的积累和不断实践,周昌富终于成为一名群众信得过的乡村医生。

行医中心系群众

周昌富在行医的过程中,发现来就诊的大多是农村患儿,于是他就在小儿科上下硬功夫,经过上百次的实践,采用中药、西药配制的小儿止泻药和小儿咳喘药,在治疗小儿腹泻、气管炎有着独特的疗效。

灌云县穆圩乡的一张姓小孩,在县医院挂水治疗一个多星期均未见效果,后来听说周医生对治疗小儿科有一手,便带着孩子前来,周昌富仔细为孩子做了诊断,给他们配了三剂小儿止泻药,第二天就见效了。后来,他们还专门来我家感谢呢,并到处宣传,在他的影响下,穆圩乡许多村的村民都喜欢到周昌富的诊所看病。

把病人当亲人,这是周昌富一贯坚持的准则。高墟村五保老人孙周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周昌富长期上门为她治疗,几乎未收过费。有一次老人生病了,而当时天正下着小雨,周昌富背着药箱,披着一张塑料布就出门了。妻子心疼地说:“等雨停了你再去不行吗?”可是周昌富心里想她一个人年老无助,身边也没人,此刻正需要人的照顾,于是就住着拐杖,迈入了雨帘之中。路面泥泞不堪,稍不注意就会滑倒,短短一公里路,他却走了近一个小时,路上摔了好几跤,到了孙周氏家时,他浑身上下全被淋透了。老人家见周医生来了,就如同见了亲人一样,心疼得直流泪。老人临逝时还对邻居说:“昌富这孩子心肠真好,要不是他的好心治疗,我怎么也活不到80多岁啊。”

周昌富深深地感受到,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照顾,自己也就不会有今天。于是我从1985年就定下规矩,凡是特困户、五保户、残疾人以及伤残军人来我门诊看病,一律不收挂号费、门诊费,医药费和治疗费也只收取成本。高墟村特困户周大林的母亲患慢性气管炎,一年到头用药,由于老人年纪大了行走不便,每次都是上门为她治疗,在药费只收取成本的基础上,周昌富每年还要贴补她500多元。

近20年来,周昌富为了解决特困户、残疾人、五保老人等就医难的问题,累计少收入4万多元,有人说:“昌富啊,你是残疾人,你自己本身也不容易啊。”而我却这样对他们说道:“我行医不是为了自己发财,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回报社会,为了体现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人生价值!”

创业后回馈社会

2000年5月,周昌富参与竞标以95万元买下了高墟医院。

从过去经营一个村卫生室到如今要管理一个濒临倒闭的医院,还有30多名医务人员,周昌富从当时的那份冲动,渐渐变成了一种担忧。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周昌富没有被困难吓倒,为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花高薪从沈阳请来了三名心脑血管专家和县中医院的专家长期坐诊,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同时还把本院的年轻医生送出去培训提高,本院青年医生小陈通过到徐州中医院肛肠科学习一年后,现在成为了全院的骨干力量,全院目前共有32名医卫人员参加了各类培训班,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为了加强医院的内部管理,周昌富经过观察,选聘两名工作能力较强的同志担任医院的副院长,并且在医院成立了党支部,由一名富有工作经验的原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医院党支部书记,协助搞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职工老陈的父亲患病后,周昌富亲子登门看望,并送去了慰问品,还把老人接到我们医院治疗,由于老陈家庭收入不高,其老父亲在医院治疗的8000多元医疗费全部予以免除,老陈在背后对别人说:“周董事长这样的关心我们,我们没有不尽心工作的理由啊!”

高墟医院是一所比较偏僻的乡镇医院,原有的医疗水平很有限,为了改善医疗条件,周昌富不断加大对医院的投入。先后投入了100多万元购进了法国产的脑电图、万能手术床、X光机、彩色B超机、监护仪和全自动血球计数仪等。如今医院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较大的手术任务,在全县乡镇医院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同时因精湛的艺术和良好的服务质量,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

2015年周昌富捐资3万元,与县内残疾人爱心企业家一同创办了“沭阳县春晖助残志愿者协会”,数十次参加为残疾人义诊送医上门活动。

2016年,周昌富又投资2600万元对医院危楼进行改造,并扩建了两幢楼房。2017年,周昌富医院综合楼五楼,创建了“残疾人之家”,为周边30名残疾人提供康复、娱乐、手工制作等日间照料服务,受到当地干群的交口称赞。

辛勤的付出终于换回了丰厚的回报。近年来,周昌富多次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先后被宿迁市评为残疾人“自强模范”,沭阳县“十大创业之星”等,市县电视台和报纸都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重度残疾人周昌富以积极向上的心,用坚强不屈的毅力,谱写一曲壮丽的人生之歌!


文章来源沭阳网